为什么咖啡行业不景气,却遍地都是? 咖啡厅为什么不赚钱
许多人都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想,向往美好和谐生活,咖啡馆是人们逃离眼前现实生活的一个彼岸。由此人们延伸出去,是书店梦、花店梦、酒吧梦、民宿梦等等。但总归是想的人多,行动的人少。咖啡馆火速兴起的同时也在不断被淘汰,奶茶店、网红甜品店将其替代。与此同时,动辄排队许久的店铺屡见不鲜。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很多城市咖啡馆的迅速扩张似乎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咖啡馆的慢生活和静心品味一杯咖啡的仪式感,似乎跟不上网红店的势头,咖啡馆在实体经济的浪潮中屡屡受到竞争威胁。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奥地利作家彼得·艾腾贝格如是说。这是他写给曾经的情人的便条,简单隽永,被无数后人引用借用。那么,人为何会去咖啡馆?在咖啡馆独自坐着,和一个人闷在家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咖啡馆是如何有了今日的样貌?这背后都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咖啡冲泡饮用的历史已超过 300 年,最早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人们发现嚼食咖啡果实之后会变得兴奋有力;随后咖啡经由非洲流转到土耳其,随后辗转至欧美;航海时代,咖啡树也由欧洲列强移植至印尼和中南美,到 1800 年代,哥伦比亚和巴西已占领了咖啡原料市场。最后,咖啡在美国迅速蔓延开来。咖啡,这一入口香浓,冷暖皆宜的饮品,逐渐与各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演变出丰富的烘焙制作工艺,有风靡全球都市之势。咖啡馆文化在欧洲兴起,且成为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诞生的温床,大量名人和咖啡之间的历史文化典故广为流传。
飘着宗教和血腥味道的热饮
在土耳其历史上,咖啡是宗教冲突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见证者。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做红》中描写了 16 世纪末,在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发生了多次暴力血腥的事件。咖啡馆是见证新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冲突的的场所,咖啡和水烟曾经屡次被统治者禁止。当权者为了防止老百姓妄议政治和宗教,对违反法规的饮咖啡者甚至处以杀头的惩戒。咖啡馆也是穷人的庇护所,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温暖而散发着香气的咖啡馆也混合着流浪汉身上的臭味,成为一道奇特景观。
在奥地利,莫扎特生前最爱的托马塞利咖啡馆(Cafe Tomaselli)地处奥地利萨尔茨堡,其历史可追溯至 1700 年。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有一大部分是在咖啡馆酝酿完成,其音乐创作甚至写在卖咖啡的单据上;他也曾在咖啡馆的露天花园举办音乐会,大受欢迎,重演十次之多。作曲家罗伯特·施托尔兹创作的《咖啡馆圆舞曲》(《Wiener Café Waltz》)也颇受欢迎,创作者对咖啡馆的热爱之情随着他的音乐流传至今。
在法国,拿破仑也是咖啡的狂热爱好者。在还是个无名军官时,拿破仑曾因喝咖啡没钱买单而留下军帽做抵押;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也仍然恳求侍者准许他喝上一匙咖啡。由于拿破仑对他钟爱的特调咖啡赞赏有加,此咖啡逐渐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并于巴黎形成一时的流行,名叫海伦娜咖啡,其名人效应红极一时。巴尔扎克的三万杯咖啡见证了他不朽的文学著作,其中包括《咖啡是我的苦痛与喜乐》。波伏娃和萨特在巴黎街头的花神咖啡馆里交谈写作,成为灵魂伴侣。海明威于 1920 年代上半叶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写下了《流动的盛宴》,留下名言:「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流动的盛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那段人生,其中有至少三个章节提到巴黎的几家咖啡馆。
在英国,《哈利·波特》作者 J.K.罗琳作为一个单亲母亲,也曾穷困,艰难谋生的她曾经在咖啡馆一边取暖一边写作。她如今已是全球最富有的作家,但没有之前咖啡馆的长期蛰伏酝酿佳作的经历,也不会有她的今天。在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写下《伤心咖啡馆之歌》,写孤独与爱情,与咖啡馆结合在一起,咖啡馆是承载生活的容器。如果感到孤独,那么咖啡馆是个很好的诗意栖居地点。亲近人群,而又远离所有人,保持一份距离的自由自在。看大家如何交谈,而不一定要参与其中,这也算是大隐隐于世,感受人间烟火的一种方式了。
咖啡最开始在美国作为军用食品,含有高浓度咖啡因口香糖、咖啡因胶囊等率先在军队中普及。随后星巴克的出现,打造的全球咖啡馆连锁店的帝国,为咖啡馆在美国及全球的普及写下重要篇章,对咖啡文化的推动也不可忽略。星巴克售卖的咖啡杯,常常结合城市文化特点而制造。在中国市场尤其火热,时有一杯难求的抢购局面出现。遍地开花的星巴克门店,也模糊了故乡和他乡的界限。
还有一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兴起的新锐咖啡连锁店 Blue Bottle,它起源于硅谷,意图为顾客提供最新鲜、品质上乘的咖啡,咖啡制作的匠心工艺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改欧洲人对美国咖啡寡淡难喝的不讲究的诟病。近日雀巢公司以数亿美元收购了该品牌,Blue Bottle 从起初的硅谷小店发展到现在,扩张至全球 11 个国家。似乎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好的咖啡品牌总会被资本相中,作为商业卖点,在资本推动之下,小众咖啡馆的品牌文化不断和当地的本土文化相冲突,相融合,以如今的姿态屹立于世。
美国人喝咖啡 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