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屎”为鉴,可以正衣冠。从坐拥数百万粉丝,到黯然退出公众视野。作为看客,【青年大院】的消亡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12月18日,“青年大院”公众号所有内容被屏蔽,账号也显示停用。前一天还在推送广告的青年大院隔天就被发了红牌,此次封号着实来势突然,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并不令人意外。
“青年大院”风评变差由来已久。
起因要追溯到今年年初那篇爆文《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
“青年大院”这篇只有情绪没有逻辑的文章显然是承袭了自己的前身“今夜90后”,以一贯的煽动性文风成就了2020年第一篇爆文。
“虎父无犬子“,”青年大院”的矩阵号“姨母来了”、“野火青年”等账号也在相同的策略下开年两个月不到就生产出了三篇十万+的文章,成为业内神话。
(青年大院矩阵5天造出3篇顶级爆款)
然而“青年大院”运营者在朋友圈欢欣鼓舞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多久,各种与之相关的舆论风波就接踵而来。
公众号腰线的作者桑桑姐发文曝光青年大院的抄袭、洗稿行为,微博上也开始出现斥责青年大院多方位联合收割韭菜的声音……一时间互联网上兴起了一阵大规模讨伐青年大院的热潮。
于是,今年2月份,腹背受敌的“青年大院”因“涉嫌多种违规”被微信进行“阶梯处罚”,其矩阵号“野火青年”“姨母来了”“地球上所有的夜晚”均显示无法搜索。
直到4月“青年大院”才陆续解封,恢复了正常推送。
(新京报批“野火青年”假慈悲)
只是没想到,蹦跶了大半年之后,“青年大院”再次被迫出局。
其实封号事件频发不是什么好现象,一个自由健全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一种声音,也应当承认每一种存在。
即便是与主流观点和权威认识截然不同的意见,也应该被赋予表达的空间和权利。无论什么时候,对少数派和异见者的包容都是信息多元化的前提。
但“青年大院”被封的确不冤,因为它丧失了表达者最起码的诚意。
他们输出的不是观点,更不是自我。
三个矩阵号一个主打爱国,一个主张中立,剩下一个走的则是批判公知的路子,面对同一个事件,正反话用不同账号发表。
可谓是看人下菜碟,处处有知音,总有一个适合你。
所谓的观念多元对“青年大院”及矩阵号来说不过是一个幌子,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全方位地收割数据。
“青年大院”无底线的商业追求的确让人恶心,但必须承认的是,做自媒体只靠诚意的确无法存活,写原创也不是文笔好就有读者。
对于商业化的内容团队来说流量是生存的根基,是一切可能性的前提。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自媒体一边忙着和咪蒙划清界限、保持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写作策略和运营技巧成为咪蒙的效仿者。
咪蒙系=流量,几乎成为整个自媒体行业潜在的共识。
(咪蒙转行做美妆博主)
从咪蒙团队走出来的“青年大院”也并不例外,他们走的依旧是从前的老路。
然而吊诡的是“青年大院”一方面背负诸多骂名,遭人唾弃,另一方面又依然顶着流量大号的头衔,保持着远超平均水平的阅读数据。
从某种角度来说,“青年大院”就像娱乐圈黑红黑红的女明星,不招人待见是真的,负面评价和曝光率成正比也是真的。
为什么人们一边骂“青年大院”,还要一边看“青年大院”?
这的确是一个蛮耐人寻味的问题。
薛定谔的青年大院反映出了怠于思考的时代大部分人的接受趣味。或许可以说的更严重一点,它反映的是人类的某种劣根性。
犬儒时代人人都不爱当痛苦的苏格拉底,但再快乐的猪也都免不了被宰割的命运。
如果说我们从外界接收的讯息是一张张需要我们做出回应的考卷,那“青年大院”就是那个“好心”给你抄答案的同桌。
可能有时候你也怀疑他的解题思路是不是不太对,但你要是不抄他的,就需要自己做分析,一步步推导、计算、论证。
太麻烦了,有现成的干嘛不抄啊。
长此以往,或许有几次考试你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但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答题的意愿和能力,而那个时候你的好同桌已经骗走了你所有的橡皮。
“青年大院”被封后网上都是一片叫好之声,似乎每个人都为此拍手称快。
但当我在微信检索青年大院的时候却发现,随着“青年大院”的被封,很多打着他们旗号的“青年大院新号”、“青年大院备用号”、“青年大院真号”等山寨版公众号开始涌现,颇有拔下一根猴毛反倒变出无数猴子猴孙的意思。
虽然这种做法蠢得要死,但也还是从侧面证明了在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的国家,韭菜割不完,咪蒙系也断然不会灭绝,人血馒头的吃法总有千百种。
以青年大院一贯的尿性,以后会不会换个名头再次死灰复燃也说不好。
大环境没有办法改变的是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作为读者,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拒绝别人投喂的猪食,不做思想的奴隶。作为自媒体人,时不时给自己提个醒:
人在做人在看,用不着老天爷,割韭菜的事情做多了,被割脑袋的日子也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