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动轿车哪款好?
比亚迪电动车选择哪一款取决于价位区间,根据不同价位进行推荐:1、汉官方指导价:23.00-28.00万级别:中大型轿车比亚迪汉定位为品牌旗舰轿车,分别有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DM版本,两者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EV版本采用全封闭格栅,更符合纯电动汽车设计,线条凌厉,而DM版本则采用家族龙脸面谱。动力必定也是比亚迪汉的最大亮点,混合动力DM版本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电动机组成,百公里综合油耗可达1.4L,官方百公里加速仅需2.9秒,性能十分强劲。2、宋Pro新能源官方指导价:16.98-21.98万级别:紧凑型SUV宋Pro新能源凭借性能与平顺的动力表现、硬核的续航能力和快充技术、以及超低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立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就用车成本来说,家用交流充电桩一度电不到四毛八,宋Pro新能源综合电耗平均不到16千瓦·时/百公里,算下来实际百公里电费也就七块五左右。3、秦新能源官方指导价:12.99-26.07万级别:紧凑型轿车比亚迪秦EV是比亚迪旗下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之一,经常名列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三名,从中也能看出这款车确实受到消费者普遍的认可。
比亚迪电动轿车哪款好?
比亚迪电动车选择哪一款取决于价位区间,根据不同价位进行推荐:1、汉官方指导价:23.00-28.00万级别:中大型轿车比亚迪汉定位为品牌旗舰轿车,分别有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DM版本,两者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EV版本采用全封闭格栅,更符合纯电动汽车设计,线条凌厉,而DM版本则采用家族龙脸面谱。动力必定也是比亚迪汉的最大亮点,混合动力DM版本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电动机组成,百公里综合油耗可达1.4L,官方百公里加速仅需2.9秒,性能十分强劲。2、宋Pro新能源官方指导价:16.98-21.98万级别:紧凑型SUV宋Pro新能源凭借性能与平顺的动力表现、硬核的续航能力和快充技术、以及超低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立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就用车成本来说,家用交流充电桩一度电不到四毛八,宋Pro新能源综合电耗平均不到16千瓦·时/百公里,算下来实际百公里电费也就七块五左右。3、秦新能源官方指导价:12.99-26.07万级别:紧凑型轿车比亚迪秦EV是比亚迪旗下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之一,经常名列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三名,从中也能看出这款车确实受到消费者普遍的认可。
比亚迪新能源车型中性价比最高的是比亚宋Max外观设计采用朝代系列龙脸的设计语言,即所谓的龙颜正面,大口进气格栅与大灯连接,与整个系列配套的LED大灯明亮。这张“脸”也是独立MPV车型的硬“荣耀”,因此国内MPV的外观也可与主流合资MPV媲美,在外观上获得第一名实至名归。
如何评价比亚迪的新能源车? 比亚迪新能源车哪款最好
2022 年 4 月,在进军新能源车 19 年之后,
比亚迪又率先发起了「行业革命」,砍掉了燃油车业务。
不错,这家企业正是比亚迪,这份敢为天下先的说明,标志其成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自此,比亚迪和燃油车一别两宽,全面投身纯电和插电混动业务。
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认为,是此前数月的高增长促使比亚迪下定了决心,毕竟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里,比亚迪豪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尽管「汉」的成功属实耀眼,燃油车业务对于比亚迪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但放弃燃油车的念头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决定,这条路,比亚迪走了十九年。
2003 年,比亚迪以电池厂的身份收购秦川汽车,当时大多数基金经理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冒失的决定,港股甚至很快出现了比亚迪股票的抛售潮。
自此以后,比亚迪在造车的禁地里兜兜转转,引发无数争议。
其实也是时代的局限性,要知道那一年特斯拉才刚刚成立,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电动汽车在路上跑。
而按照惯例,人们想当然地会人为新能源汽车这条路,得要国外巨头来开辟。难道一个东方的电池厂收购一个燃油车厂,就能做出领先世界的电动汽车了?
事实证明,确实可以。
汉,命名了一个伟大的王朝与民族。比亚迪汉家族的成功,背后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提高史。这个故事诉说着自研和突破,也充斥着抄袭、骗补甚至血泪。一直到现在,我们仍旧很难定义其中发生的许许多多,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失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崛起。
90 年代,电池行业是日本人的领地,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了全球近 90% 的市场。尤其是索尼,率先研发出商用锂电池,引领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锂电风潮。
那时的日企一路高歌猛进,风头无两,强悍的统治力劝退了许多想在电池领域分一杯羹的创业者。
但历史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的市场,船夫哥就敏锐地发现世代更迭过程中的裂隙。
锂电池的兴起获得了日企的青睐,对镍镉电池的关注自然下降,比亚迪打算从镍镉电池入手,建立根据地,再图后进。
很多人认为比亚迪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日本禁止出口电池生产线,实行技术封锁,但这是不对的。
因为,即使日本愿意出口设备,几千万的价格比亚迪也支付不起。
此时的比亚迪和日企巨头们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对于后者来说,比亚迪很难被视为竞争对手,充其量是一个依附于产业底端的补缺者。
穷则思变,既然买不起,比亚迪就搞出了一套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线,充分利用当时廉价的劳动力——但凡劳动力能搞定的就不添置机器,免去了高额的固定成本,取得了对日企的价格优势。
变革的机会很快就到了。
1997 年,金融海啸席卷亚洲,众多企业深受其扰,趁着日企防范疏松的好机会,以及自身低成本优势的加持,比亚迪镍镉电池在这一年内狂销 1.5 亿块,一举吃掉接近 40% 的镍铬电池份额。
靠着这一仗,比亚迪积累起原始资本。在掘到第一桶金后,船夫哥迅速在同年布局锂电池研发与生产。
这就捅了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般在商业分析上,我们常用波士顿矩阵来指导公司的宏观决策,比如说哪些业务要给资源重点扶持,哪些业务要放弃。
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根据波士顿矩阵的 2 大关键指标——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进行分析,那么之前比亚迪主攻的镍镉电池,被认为即将是明日黄花,是无足轻重的瘦狗业务,而锂电池则是占有率和增长率都极为可观的明星业务。
你动瘦狗业务我不会管你,但要想动已经被认为是囊中之物的明星业务,不亚于虎口夺食。
果然,日企的绞杀果断而迅速:
2002 年,三洋在美国指控比亚迪侵权,要求禁止其向美国销售锂电池。
2003 年,索尼在日本控告比亚迪侵权,要求禁止其在日本销售相关电池。
三洋和索尼的核心诉求很简单,在发达国家禁售比亚迪,断掉他们外销的路,再彻底将其掐死。
要是其他的企业,很可能立刻就缴械投降了。
毕竟,在国外和外企打官司,国内企业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赢过。再加上涉及到技术的问题,由于专利意识淡薄等原因,国内企业往往吃瘪。
但船夫哥的掌舵能力出类拔萃,在 20 多年前,他就洞悉了国际商战中一大重要的法宝:
以攻为守。
比亚迪一行人经过各方资料对比,查阅出在三洋申请专利之前,已经存在大量类似的专利。
由此,比亚迪迅速制定了战术打法——一边证明我没有侵犯你的专利,另一边我也要攻击你的专利问题。
比亚迪迅速向三洋提出反索赔,直接把战火引到了敌占区,三洋表示这阵仗我哪里见过,坏了,我成被告了?
对索尼的战争更为惊险,三洋之争是在日本 sugar daddy 的地盘爆发的,索尼估计是发现了风头不对,直接在大本营起诉。
雄厚的研发实力、巨额成本投入、主场作战优势……
索尼:这我怎么输?
比亚迪抱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心情顶上了,2003 年 10 月 8 日,比亚迪向东京地方裁判所递交答辩书及相关证据 38 份以及 3 份重要材料,否认侵权。并且向日本专利局请求宣告索尼的专利无效。
索尼:喵喵喵?
但其后的结果让索尼更为瞠目结舌。2005 年 1 月,日本特许厅裁定,索尼诉讼比亚迪的相关专利无效。11 月 28 日,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驳回索尼上诉,维持原裁决。
三洋和索尼相继撤诉,灰溜溜败退。
在美国和日本成功打赢反围剿,比亚迪收获了巨大的声望,但人们容易看到比亚迪的得意,却往往忽略专利战背后的辛酸。
以弱胜强建立在焚膏继晷的努力之上,一方面,比亚迪在与国际巨头合作时早早建立起清醒的专利意识,避免侵犯专利权。另一方面,比亚迪也建立起研发团队,通过专利倍增计划提升自身硬实力。
可纵使如此,依旧要被挥舞着专利大棒的敌人横眉冷对。
初出茅庐的几场恶仗深刻改变了比亚迪幼小的心灵,后面的时光里,比亚迪用电子代工业务的利润不断补贴研发,始终想争这一口气,为十几年后革命性电池产品的问世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的比亚迪,即将因为一桩收购陷入前所未有的质疑声中。
2003 年 1 月,比亚迪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汽车领域。
消息一出,比亚迪股票旋即暴跌 21%,次日开盘再度狂跌 24%,局面一时失控。
人们不知道比亚迪一个电池厂为什么想要跨界收购燃油车厂,连投资人也想不明白,并在收购前警告过比亚迪。
这是很好理解的,一是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电动汽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一百年里再未掀起波澜。二是电动汽车挑战燃油车格局犹如蚍蜉撼树,电车的市场规模未知。
别说当时,一直到 2021 年,电动汽车市场最大的我国,燃油车保有量仍旧占据惊人的 97.2%。
比亚迪虽然在电池领域锋芒毕露,但毕竟不是资金和技术充裕的巨头,何况早期做的还都是手机电池。
在大家眼里,你要是实在想扩张,电动自行车倒是相得益彰,进军汽车这种工业明珠赛道不是找死吗?
当然,也怪比亚迪不会造势,船夫哥要是拿出元宇宙炒作者的气势去画饼,必然能让唬住一大波投资人。
什么电车,会不会说话,这叫新能源,新能源未来已来!
什么跨度大,搞互联网和火箭的造车都不是事,我也是为了造福人类!!
别说什么技术难盈利难,先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
……
遗憾的是,他只是船夫哥。
比亚迪默默承受了股价的暴跌和所有人的质疑,坚定地踏上了造车的道路,如今的我们知道,汽车已经超越电池成为比亚迪最耀眼的符号,但这个符号刚开始时却一点也不光彩:
2004 年的一个冬日,挂着丰田标志的人员缓缓踩下油门,车窗上像挂了薄薄的一层机油,楼宇、树木都有略微的变形。
丰田一行人携带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目标直指广州的车展,更准确说,是车展上即将投放市场的比亚迪 F3。
前一年,丰田旗下的 COROLLA 花冠以 2800 万辆的成绩刷新了单一品牌累计销量的世界纪录,携胜利之势高调入华。
这是一头能量巨大的怪兽,以著名的精益生产模式掀起了旋风,精益生产强调高效率和低成本:占最少的资源,花最低的成本,用最快的时间,做最标准的事情。
凭借精益生产,丰田冲击了美欧的汽车秩序,崛起为全球最大的车企。
但丰田没想到,在成本这一块上,比亚迪玩的比自己还狠。
和日韩车企一样,比亚迪在早期造车时使用的是逆向研发,
简单来说就是搞到一辆卖的不错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