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炒股总是赚不到钱?
你想赚到多少钱,你能赚到多少钱,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自己的。正因为如此,我也建议朋友们先进行学习,至少要知道如何分析一支股票、它的涨跌原理是什么、怎么确定买卖时机等等,先打好基础再进行实操,这样可以少在市场中交学费。亏钱那是因为没有看准趋势,没有良好的心态。炒股之所以赚不到钱,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不会选个股。这是尤为关键的第一步,选好个股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反之,能让你血本无归。(2)不会操盘。要知道什么时候低吸,什么时候高抛,大多数七亏者都是追涨杀跌,最后要么亏本离场,要么高位深套。
追涨杀跌,买在高点,卖在低点,股票数量太少,经常买卖股票,运气占百分之七十,炒股不贪,等待就可以赚钱,心态更重要,手中有股,心中无股,炒股达到一种境界,赚钱就容易了,多学多看,钱少玩低价股,钱多玩中价股,做什么事,只要用心,就可以赚到钱。
为什么炒股那么多人在亏钱,还是有那么人要炒? 为什么好多人都说炒股不赚钱
炒股,亏钱是真的,赚钱也是真的!
我总结了一下大多数人亏钱的共同点,
如果你能避免这些问题,少亏多赚指日可待。
————————
从长期看,一家好公司赚的钱越多,那么买好公司的股票,赚钱的几率也会越大。但短期来看,股市更像是「零和博弈」的游戏:你赚到的不是好公司身上的钱,而是别的投资者口袋里的钱。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市面上有一张音乐会门票,价格 100 元,假设现在有 ABC 三个人买卖门票。A 最开始用 100 元的原价,买到了这张门票。B 也想得到这张门票,于是花 200 元从 A 那里高价买入;C 听说这张门票升值了,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以 300 元的价格从 B 手上买下;
A(100 元)→B(200 元)→C(300 元)
最后,C 想卖出一个更高的价格,发现市面上没人要,只有 A 愿意用 100 元原价回收了,C 只好无奈地割肉卖出,最终亏了 200 元。
C(300 元)→A(100 元)
而 A 和 B 分别赚了 100 元,正是来源于 C 亏的 200 元钱。
整个过程中,门票的价格不管是涨还是跌,总是有人赚了,有人亏了,而整个市场赚钱的金额和亏钱的金额,几乎是一样的。
其实这个例子中的音乐会门票,就好比是股票:现实中技术派频繁地买卖股票,是为了转手后能卖出更高的价格,他们并不关心股票背后的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从这个例子中,你应该大致可以体会到技术面和基本面这两者的区别了。
这里请你思考一下,假如现实中有一张按照 100 元正常流通的音乐会门票,你会不会用 70 元卖掉,或者花 300 元的高价买入呢?恐怕谁都会觉得这么做很荒唐吧?
但一到股市,大多数人却在做这样「高买低卖」的傻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亏损的最大根源:非理性
1.「牛市」和「熊市」来源于非理性情绪
原因很简单:在股市中,人们的情绪会受到股价涨跌影响,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提出,人们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经常会受到非理性情绪的支配。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牛市」、「熊市」:
牛市里,由于人们的情绪高涨,会不断地买入正在上涨的股票,从而推高股价;熊市里,由于人们的恐惧情绪,会不计一切代价抛出正在下跌的股票,引发股价暴跌。
在凯恩斯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于是心理学和金融学产生了相互交叉,最后诞生了一门新学科——行为金融学。
最近这两年出了不少拿诺贝尔奖的学者,就是研究行为金融学的专家,说明这门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2.行为金融学研究人的非理性情绪
别看行为金融学今天很热门,但是当年刚刚兴起的时候,一直被认为是「非主流」。
因为当时的主流还是传统金融学的理论,而主流金融学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人是会按照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投资者在分析完各种信息后,会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判断。所以,传统金融学都是以「理性人」为假设,通过搭建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观测市场。
但是行为金融学就不是这么看,他们发现人在投资的时候心理状态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同时这个心理状态又会影响到自己的投资决策。
你可能以为这种情况只是发生在刚入市的新手身上吧?其实并不是,任何人都很难完全不受情绪影响。即便是一些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的决策也或多或少会受到情绪因素干扰,导致他们往往无法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所以,行为金融学的假设,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有时候会出现「非理性」。
02.具体的 3 种非理性情绪
在股市中有三种常见的「非理性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亏损的境地。